成果总结报告

【日期:2022-11-07          阅读:2684          作者:南安职业中专学校          文章录入:xzx

场域浸润 内生发展 四维赋能:县域中职

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育实践

成果报告

 

为深入落实科教兴县、乡村振兴战略,加培育扎根本土的高素质“双”教师队伍,着力服务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福建省南安职业中专学校2010年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成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组,开展本项目研究。经过5年实践检验,育人成效显著,成果2022年被评为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成果的背景与问题

县域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小康进程亟待落实的关键命题。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师型教师培育显然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词。但客观上存在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平台缺失导致双师建设困境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堵点。

乡村的复兴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师资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职业教育又与产业经济存在着天然密切的关联职业教育乡村教师既是乡村教育的主体力量,又是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因此,职业教育乡村“双师型”良师的培育迫切而重要

然而经调研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甚至流失;二是大多数教师从院校到学校任教,实践能力不足;三是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健全;四是教师的使用、考核机制是队伍管理瓶颈。

基于上述背景与客观问题项目组开展县域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育研究。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成果

项目组2010年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成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组。2010年起研究制订《南安职业中专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2016年修订形成《南安职业中专学校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系列方案制度,逐渐形成“场域浸润、内生发展、四维赋能”“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育理念从理念设计平台构建、机制建设、价激励等维度系统规划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分层培养与终身培育长效机制。

1.培根筑基,以场域浸润建立信仰体系,培育乡村良师情怀

呼应县域发展战略,以“扎根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为中心,政行校企协同建构“双师培养场域”浸润双师, 构建新时代县域双师培育信仰体系,筑牢县域教师发展基石。党委进行思想引领,构建坚定理想信念场;学校关心支持教师发展,构建道德情操奉献场;行企接受教师调研实践、培训员工,参与技术研发,构建实践能力提升场;实施《爱生工程》让教师做学生贴心人,构建仁爱之心体现场;教师到高校培训、兄弟学校挂职、校本教研,做主动发展乡村良师,形成与时俱进学习场。

2.平台搭建,以多边合作打通成长通道,培养双师职业素养

针对县域师资培育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牵头成立含69家企业、5所中职学校、3所高校在内的南安“双师型”教师发展联盟,通过主体联合、整合资源搭建基于“校校、校企、师企、师师、师生”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共同体。以“伙伴共进”为建设目标,建立专家领航、校企联合、校际协同等机制,突破教师专业成长藩篱,促进跨界协同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团队双师能力,实现主动自觉共生发展。从四个维度实现双师“双”培育:专家引领,“教育理念”与“专业理论”双理论培育;产教融合,“教学实践”与“职业实践”双实践;企师互助,“专职内培”与“兼职外引”双方式;成果转化,“教育科研”与“技术惠民”双渠道。组织教师每年到48家校外实训基地调研实践,提高对职业岗位认知,提升课程实践创新能力,形成“阀门法兰盘车床加工”等52个企业典型生产案例,制定各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不断完善以职业素养为核心课程体系。

3.四维赋能,以对标发展实现进阶提升,建立双师培养机制

对标县域经济发展要求,践行知行合一,科学规划教师团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按“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物”四个成长阶梯,从“高尚师德、课程能力、教学能力、服务社会”四个维度,形成系列制度,构建全方位、进阶式团队终身发展培养体系, 着力培养一支服务县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双师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厚植教师工匠精神;以课程能力为支撑,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对接;以教科研为动力,实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平台,拓展职业教育外延,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四个维度形成了以教师发展为根本,课程能力为核心,教学服务能力为依归的“三教改革”集合体。

4.团队评价,以伙伴共进推动携手发展,构建双师评价体系

突破教学评价瓶颈,实施《“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评价方案》,凸显“伙伴共进”。在内容上,坚持以师德和绩效为核心,围绕“四维发展”从师德师、教研科研、教学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综合评价。在技术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过程管理和阶段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在形式上,引进第三方评价,采取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等,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科学评价。。在对象上,以专业科为一个团队,实行团队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以个体评价激活个人潜能,以团队评价凝聚集体合力,借助评优评先绩效考评办法,发挥评价正向激励作用,全面提升团队建设质量。

三、创新与特点

1.理念创新:提出基于场域浸润的 “成长伙伴”培养理念

“双师型”教师个人成长离不开成长伙伴。教师要成长,除了自身努力之外,离不开党组织、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家庭这些场域,场域中的领导、同事、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亲友、学生等都是教师成长中的伙伴,教师在这些场域的滋养下成长。

成长伙伴是一个教师发展共同体。成长伙伴中,学校与院校、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互动,建立“共建、共生、共长、共享、共进、共荣”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共同体。

师生在双师成长中也是一对成长伙伴。教师的舞台在教室,教师的成长平台是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是双师成长重要的平台。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共同学习关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完善自己的实践水平、教学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己。成长伙伴中师生是教学相长关系。

2.机制创新:创建符合双师成长规律的“四维赋能”培养机制

“四维赋能”符合双师教师成长规律,教师成长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物”四个发展阶段;师德为灵魂,课程能力为根基、教学能力为目的,服务能力为拓展,在每个阶段都助力教师实现成长。

“四维赋能”丰富双师成长内涵,将高尚师德作为双师首要条件;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更新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建设能力作为双师成长核心;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教学能力作为双师成长关键;将服务社会作为双师成长不可或缺一环。

服务社会是双师成长必然的途径。将服务企业、社区作为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检验的舞台,让教师被动参与企业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在服务中构建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平台。

3.评价创新:形成培育“团队评价”的“共进共荣”评价机制

“团队评价”避免了突出个人评价带来的职业内卷。评价制度既重视对个体的评价,更重视对团队的评价。解决了以往因侧重个人评价而导致教师因工作压力大,出现的工作阻滞、懈怠现象。运用团队评价手段,能减轻个人工作压力,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相互鼓励学习帮助,形成团队合力。

“团队评价”有利于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团队评价,构建发展共同体,形成互帮互学共进的专业成长氛围,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团队评价”有利于和谐共生共进氛围的形成。通过“团队成长”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共同愿景,营造和谐发展氛围,形成团结、拼搏、和谐、尊重的校风,不提高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团队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面提升团队建设质量。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培养了“用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连续12国赛获奖

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要人才找职专”,已成区域企业的共识12年来,学校为企业贡献了2万多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才800多名贫困生,为乡村脱贫、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12年来,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后获一等奖7人次(其中3块金牌为福建省在该项目的首获)、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9人次,并获省级一、等奖74人次。2018年获省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

2.培育扎根本土的乡村良师,机械专业科获评“福建省五一先锋号”

培育了以金牌教练、金牌工人为特色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比从48.5%上升至92.3%。现有:全国技术能手、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优秀指导教师等8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泉州工匠工作室1个,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术能手、金牌工人等5人;市级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工匠等46人;团队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以上30人。

3.建设了呼应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品牌专业,获评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2

深化教学改革,连续3次获得省教学成果奖,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全省排名第六被遴选为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前身)、文化创意专业群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目前有国家级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福建省中职学校数控加工竞赛基地、福建省VR/AR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福州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南安)培养基地等10个国家、省、市级实训基地。

学校近年为企业培训员工78530人次,技能鉴定8789人次,提供技术咨询25项,开展科技惠民服务9次,成为区域产业的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4.打造示范性县域职业教育品牌学校,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先后“《新常态下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3项,发表论文258学校8次在全省职业教育、闽台交流等会议作交流发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37个官方媒体报道学校办学成果。

项目实施以来,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校生翻一番,2019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18年被确认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21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A类建设项目校(排名第三),成为福建省名校长班研学基地,9次承担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参与闽宁合作、闽西南结对帮扶,承担职教师资49人次;近五年来,153校到访参观学习交流。成果福州、厦门、漳州、龙岩等地推广应用惠及学校20师生9万多人。

述,成果为深入贯彻落实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扎根本土的县高素质“双师”教师队伍提供了理论参考及实践范本。成果取得显著实,在全国获得较高的认同度,并被广泛推广借鉴,为建设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师资品牌和学校品牌作出积极贡献